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踝蕭痚妧A>>|JI
歐美宗教伊斯蘭一枝獨秀
2006.7.20  3:47:55 PM      閱讀4917次
 (www﹒freep﹒com)
    在法國巴黎霓虹燈和醒目商業廣告海洋的皮加勒(Pigalle)鬧區附近有一座艾爾法斯大清真寺﹐星期五午後從全市各區趕來參加主麻聚禮的穆斯林人海如潮﹐從四面八方湧入清真寺大門﹐禮拜結束之後﹐又向四方散去。 旅遊者看到這幕宗教熱忱﹐視為奇觀﹐是整個歐洲已經看不到的一般基督教堂禮拜日景象﹐法國不乏天主教大教堂﹐都變成了古代建築藝術展覽品﹐世界各地的旅客和情侶在教堂廣場攝影照相﹐但稀疏幾個人進入空曠的殿堂﹐在古老十字架下的昏暗燭光中下跪祈禱。


  法國同所有歐洲國家一樣﹐基督教如同物體從高樓向地面自由落體下降﹐88%的法國人都口頭承認信仰羅馬天主教﹐但經常在星期日進教堂禮拜的人不足5%﹐其中有60%的“信徒”說﹐“從來沒有進過教堂。”


  伊斯蘭在是歐洲新興的國際大宗教﹐穆斯林人口約在1200萬至1500萬之間﹐佔歐洲人口的5%﹐而且絕大多數穆斯林都是伊斯蘭的真誠信徒。 所以﹐在少數人口中多數人有真信﹐使這個宗教顯示旺盛的活力﹐如在所有的清真寺﹐不論大小﹐都是人丁興旺。 美國著名的神學家喬治•威格爾(Weigel)悲傷地預言﹕“估計時過不久﹐羅馬的聖彼得大廣場將聽到清真寺穆安津(喚禮員)的喚禮聲﹐而法國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將改作伊斯蘭博物館。” 他同勒維斯(Lewis)是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兩位基督教理論家﹐他們二人的許多文章和演講都表達了對基督教前途的懮慮﹐他們說﹐假如沒有機會掀起一場復興基督教的世界運動﹐這個宗教的存在屈指可數了。


  許多歐美人聽到他們發出的警告沒有驚奇的感覺﹐對宗教麻木不仁﹐只是希望不要如此。 法國﹐從大革命開始以來﹐一直是歐洲人自由主義思想的發詳地﹐歐洲人為了獲得精神解放和感情自由﹐宗教成為犧牲品﹐人們遠離了宗教的約束﹐淡薄了宗教的感情。 基督教在法國衰落﹐教民老齡化﹐暮氣沉沉﹐而移民後代形成的新民族穆斯林社會﹐都緊抱伊斯蘭成為他們的精神表現﹐隨著穆斯林青年人口增多﹐伊斯蘭在年輕化﹐精力充沛。 法國社會表示沉默﹐因為民眾之中不存在對基督教文化的危機感﹐他們把宗教看作是歷史文化﹐自然趨勢的宗教垂死掙扎是歷史的必然﹐而對伊斯蘭的發展和興旺﹐只看作是“蠻夷”文化﹐對他們熟視無睹。


  法蘭西文明在一百年前開始進入世俗化﹐大刀闊斧切斷教會與政治和社會的關係﹐把教會在劃定的範圍內孤立起來﹐所有宗教節日都轉變為商業化、娛樂化和愛情化﹐是商家乘機賺錢的良機。 如今的年青人對教堂祈禱嗤之以鼻﹐他們只需要消費、娛樂、酒吧、舞廳、搖滾樂、談情說愛和刺激性的體育比賽﹐因為教堂裡“佈道味同嚼蠟﹐音樂沒有激情﹐觀念陳腐、儀式古舊”﹐教堂代表了死氣沉沉的衰敗文明。 在歐洲許多國家﹐伊斯蘭如日中天﹐信仰的人數成倍增長﹐從移民開始﹐到落地生根﹐融入歐洲社會廣泛宣教。 許多國家對伊斯蘭從聞所未聞到居住區與穆斯林為鄰﹐法國有三百萬穆斯林﹐德國有二百萬﹐英國至少有一百六十萬穆斯林公民﹐從南部意大利到北方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有穆斯林生活的街區。 法國的大小清真寺遍地開花﹐每年歸信伊斯蘭的法國人五萬至七萬﹐多數人對伊斯蘭好奇﹐少數人對伊斯蘭感到恐懼。


  法國人看到數千人穆斯林涌入清真寺參加聚禮﹐清真寺中傳出人們聽不懂的阿拉伯文誦經和演講﹐擔心裡面的頭目宣傳恐怖殺人思想﹐有人說“這裡都是恐怖分子”。 歐洲國家歡迎外籍勞工和技術移民﹐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民眾對歐洲文明崇拜得五體投地﹐急切引導子女融入社會接受同化﹐捨棄信仰和民族文化。 穆斯林是特殊的人群﹐他們持保留態度﹐說歐洲語言生活歐洲化﹐但保持伊斯蘭信仰不動搖。 歐洲社會對穆斯林最擔懮的焦點是不接受思想同化﹐不服從世俗化觀念﹐多數人禮拜守齋戒﹐食品必清真﹐拒絕飲酒賭博和跳舞。


  歐盟討論新憲法﹐尚無定論﹐許多歐洲國家堅持在憲法中寫上“基督教是歐洲文明的基礎”﹐但以法國為首的西歐集團主張弘揚世俗化成果﹐建立世俗化個人自由價值觀。 法國國會中部份議員主張復興基督教挽救歐洲文明﹐如代表基督教勢力的副議長伯格-波羅克(Bourg-Broc)說﹕“我們從根本上說是天主教國家﹐我們為法蘭西民族失去信仰感到悲哀。 看看我們的國家﹐城鄉景觀是以教堂為特征﹔我們的文學、我們的藝術和繪畫﹐與基督教有千絲萬縷的血肉關係。 不論是否寫進憲法﹐基督教存在人們的心中﹐是歷史形成的性格﹐絕不可能輕易抹殺掉。” 他在法國國會中大聲疾呼﹕“伊斯蘭的教義在入侵歐洲領土﹐他們來征服﹐來改變歐洲人信仰。 我們不要忘記﹐這是危險的趨勢﹐如果真是這樣讓他們如願以償﹐我們將後悔莫及﹐因為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錯誤。”


  面對歐洲世俗化強大的潮流趨勢﹐無法阻擋﹐法國宗教學專家奧利維耶•羅伊認為﹐歐洲人的宗教心態很微妙﹐普遍對宗教無動于衷﹐有信仰的基督徒將成為稀有的少數老古董。 他說﹐穆斯林在向歐洲居民表示伊斯蘭是高尚的信仰﹐爭取他們歸信﹐但是歐洲居民期待穆斯林享受歐洲的自由和物質生活﹐逐漸被軟化﹐放棄信仰﹐同他們一起走向世俗化。


  去年﹐前教皇保羅二世受主寵召﹐梵蒂岡教廷決定推選一位德國籍紅衣主教繼任教皇聖職﹐而且改名為歐洲古代聖人“本篤”﹐涵義是喚醒歐洲人的傳統信仰。 本篤十六世教皇就任後第一個大舉動是在他的家鄉德國科隆舉行天主教世界青年節﹐吸引一百萬天主教青年從世界來到科隆聆聽新教皇宣講教義。 有人要求羅伊教授評論新教皇對歐洲未來的影響﹐“他是否代表了歐洲的未來﹖” 他回答說﹐大多數教堂將被遺棄﹐“歐洲的未來必然走向世俗化。”


  美國與歐洲相比歷來有更為強勢的基督教信仰﹐這是維持數百年的老觀念﹐去年一次民意調查﹐發現美國的基督教也同歐洲一樣走向衰敗。 “美國宗教信仰特征調查委員會”對五萬一千名美國居民進行抽樣調查﹐與十五年前的同樣調查數據相比﹐出現明顯變化。 自稱“沒有任何信仰”的人﹐1990年佔8%﹔而新數據是14%﹐增加6%。 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年青人﹐有23%的男子和18%的女子承認與任何宗教團體沒有來往﹔天主教信徒中有43%的調查對象說不參與任何教會活動。 民意調查研究員艾瑞拉•凱塞爾分析說﹕“看看歐洲﹐世俗化勢不可擋﹐現在已是佔上風的社會潮流。 我們不在那裡﹐但我們在走著他們的道路﹐朝著同樣的方向。” 根據統計數據﹐歐洲有19%的洗禮派信徒脫離教會﹐而美國是16%﹔美國有24%的天主教徒從來不進教堂。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